据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共破获伪造信用卡,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妨害信用卡管理,信用卡诈骗、套现类非法经营等犯罪案件近5000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

今年以来,监管层面坚持依法严打方针,同时联合各方引导公众强化风险意识,切实维护用卡安全。近期,通过梳理各类媒体渠道及官方平台信息,汇总整理了多种新型信用卡相关风险案例,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也希望消费者提高警惕。

烟草云pos使用方法,pos电池还能怎么用代替,pos激活要收费码模板,信用卡刷卡pos优惠,拉卡拉pos代理商,pos出现错误码61,省内办理信用卡pos,pos打印机手绘,平安送了一个pos,pos客服客诉话术,买车刷pos有限额吗,装修贷刷卡刷自己pos,打电话送的刷卡pos,新大陆pos卡充值,刷卡pos怎么扫码收钱,浦发pos消费没积分,开店宝pos被骗开店宝

 

 

一、 “补办信用卡”盗刷

近期出现了集“重制、盗刷、销赃”为一体的新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模式,针对芯片信用卡存在的新风险作出了警示。日常生活中,各大银行为了方便客户,通常会对信用卡挂失或补发提供线上快捷服务。这些便民服务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可以钻的空子。

通常情况下,银行客服人员在为客户办理电话补卡业务时,会在持卡人办卡时设置好的密码安全保护问题中随机抽取数个,要求来电方正确回答以验证其身份,只有通过了身份验证才能进一步办理后续业务。但不法分子通过叠加多重手段,绕过各道安全防线。

首先,通过“黑灰产”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及一串6位数字的密码。随后,通过信号屏蔽、短信轰炸、呼叫转移等方式,冒充卡主身份联系营业厅进行各种操作。同时,为了让卡主忽略或收不到银行的短信提醒,不法分子先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通信运营商电话,开通短信屏蔽功能,或者购买短信轰炸服务,把银行提醒信息淹没在垃圾短信里。

 

案例:

 

刘某甲通过境外渠道批量购买了包含信用卡账户、密码、持卡人身份证号等内容的个人信息,拿到信息后,刘某甲让翟某冒充信用卡卡主致电银行客服,声称自己的信用卡不慎损坏,要求补办新卡。最终,翟某通过该手段成功挂失补办了3张信用卡,并要求银行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上述信用卡。

 

翟某申请补办的信用卡都被银行邮寄至持卡人预留在银行的账单地址处,因涉及其他省市,需要有人赶在快递送达卡主之前“截获”。翟某当即想到了自己失业的妹夫李某。为了躲避侦查,李某并没有自己去领取信用卡,而是“转包”给了自己的表弟刘某乙,刘某乙当即赶赴外地取件。

 

“师傅,我有一个快递件着急要用的,您别派送了,我现在自己来拿。”快递员在向刘某乙确认过姓名、住址、快递单号等取件信息后,将快递件交由刘某乙签收。在拿到刘某乙取来的信用卡并完成新卡激活后,李某迅速开始行动,先后至天津、河北唐山等地的珠宝店内,冒用信用卡卡主身份,通过POS机刷卡的方式,将多张信用卡内共计19万余元的额度都用来购买黄金首饰。

 

为了将这些黄金首饰“洗”干净,李某又通过微信朋友圈寻找收购黄金的买家,最终与经营黄金回收业务的商家冯某等人取得了联系。随后,李某辗转多处,将这些黄金首饰分3次变卖,共获利17万余元。

 

2023年8月24日,无锡市梁溪区检察院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罪、洗钱罪对李某提起公诉。同年9月25日,梁溪区检察院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罪、洗钱罪对翟某提起公诉。2024年1月19日,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洗钱罪对李某作出上述判决。翟某、刘某乙等人所涉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二、信用卡套现涉传销

形式多样的信用卡套现行为长期存在,但伴随着技术手段不断变化,近期出现的一些信用卡套现案例具有花样多、金额大、人员广等特点。

例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非法APP实施信用卡套现,在APP中虚构一个消费场景报送给银行,银行误以为是真实消费,遂将“消费”金额拨付给“商户”,而这些商户实际上是与该APP捆绑的公司,公司收到银行打来的钱后,扣除一定的费率后打给客户,由此实现信用卡套现。

POS机套现也出现了新“套路”,POS机代理商通过社交媒体广告、邮箱群发、路边蹲点等方式推销POS机。同时推出办多台POS机送电动车、免费送流量费等活动吸引持卡人。但部分行为已明确涉及传销,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案例:

2019年4月,王某、罗某等人成立了上海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徐某也一同加入,并担任销售团队的负责人。为规避风险,王某又从他人手中转手了一家空壳公司,然后特意将市场部和技术部两个团队分别挂在两个不同的公司,对外以不同名义承接业务,王某出任两个公司的总负责人。为了迅速打开市场,王某的新公司通过各种平台投放推广信用卡套现APP。

为不断扩大用户规模,王某等人还设计了等级分明的分销制度,用户一旦下载并使用该APP进行信用卡套现和代还,分享者就会收到一定比例的提成。截至案发,王某经营的公司共卖出过300余款信用卡套现APP,套现、代还总金额高达715亿元,非法获利4700余万元。

2023年6月,该案被移送淮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官经审查发现,王某等人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涉嫌非法经营罪。2023年12月,淮安区检察院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王某等16人提起公诉。法院日前已依法开庭审理该案,并将择期宣判。(来源:检查日报)

 

银联卡可以刷pos的视频,零售通如意pos,pos签购单真假区别,pos刷卡跳码啥意思,pos打印纸怎么安装,宝pos域名解析失败,立刷派pos怎么刷卡,支付宝怎么申请POS,农业银行可以办POS,pos能不能带飞机,工行pos扫云闪付,合利宝屹掌柜pos,办大额信用卡pos,济南汽车消费卷pos单,pos电池还能怎么用方式,加拿大小企业pos,济南购车消费券pos单,合利宝pos激活费用

 

三、代理维权黑灰产

近年来,在金融借贷领域的贷后管理环节,不少不法分子浑水摸鱼,打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看似专业的旗号,行“代理维权”黑灰产之实。

据媒体报道,黑灰产攻击的明显特征,往往是同一手机号代理不同客户投诉,并同一时间同一业务存在批量进线,话术统一且专业。例如投诉人进线即要求查近两年所有的息费,并要求人员在线为其计算与核对账务,不愿挂断电话。

由于此类行为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的消保体系、监管信访体系,首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更大的工作负担,更多的人力、物力支出。其次,非正常投诉内容处理并非消保、监管信访设计初衷,因此必然扰乱正常消保、信访管理秩序。最后,甚至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示范,若通过黑灰产渠道获得利益而没有相应处罚,将助长恶意逃废债的不良之风。

今年年初以来,监管层面也加强了对“代理维权”行为的关注。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对异常维权指南》《金融领域维权信息网络发布指引》等两项自律规范性文件,指出当维权人确非消费者本人时,从业机构应当要求维权人提供有效身份信息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或者有效机构设立文件)和授权委托书。同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提醒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

案例:

3月15日,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成功破获了一起伪造证件案。年初,多家金融机构向南湖警方报案,称平台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有信贷客户可能伪造了假冒的医疗证明,借相关政策申请延期还款或减免还款。接到报案后,南湖警方成立专案组进行侦办,最终该案件在美团金融平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海尔消费金融、乐信等多家机构的协助下,在河南进行统一收网。从公示内容来看,涉案犯罪团伙以债务优化、债务规划为幌子进行“反催收”服务。警方查获盖有伪造印章的证件300余份。(来源:证券日报)

 

四、新型套路贷

套路贷长期存在,近期更是“改头换面”,以“手机租赁”等隐蔽形式吸引目标群体。据媒体调查,这类新型套路贷的受害者群体主要是90后、00后年轻人,在经济困难时想去贷款,但银行贷款一般周期较长,所以会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寻找一些小的贷款平台或公司,但这些平台或公司其实没有资质。

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套路运”“套路贷”等各类形式诱骗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审慎决定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订立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办理贷款前要确认贷款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使用互联网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及其他线上平台时应谨慎操作;警惕“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

案例:

 

小王开了家小纺织厂,因为资金周转困难。去年年底,在朋友圈看到一则短期贷款广告,被“零门槛、迅速放款”的宣传语吸引,联系对方申请贷款。工作人员称,他们的贷款形式是“租赁手机”,先“认购”他们提供的苹果手机,再把手机卖给回收手机的商户,再以“回租”方式贷款,期限至少一个月。

 

小王提出贷两万元,贷一个月,工作人员拿出两只苹果15pro max,“两只要19200元”。 当着小王的面,工作人员联系回收手机的商户,对方称每只手机回收价是8700元,两只手机共17400元。工作人员拿出一份抬头为“租赁”的合约让小王签名,合约上写着:手机金额为9600元一只,每日租金是160元/只,押金1000元/只,租期一个月。最后小王拿到手的贷款少得可怜,卖掉手机的17400元中,还要扣除300元资料费、700元家访费、1000元押金等3000元,小王实际拿到的贷款只有14400元。

 

每天,小王还要付320元利息,不及时付的话,工作人员会打电话,发短信来催。后来,对方找上门坐在小王工厂里不走。(来源:都市快报)

 

五、不法贷款中介

据媒体消息,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强自主获客意识,严禁主动向贷款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避免出现贷款中介机构掌控市场主动权、合作业务推高融资成本、风险跨行业传导加剧等问题。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合作黑名单。

2023年12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不法贷款中介风险 规范金融营销行为的公告》,指出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通过帮助借款人包装贷款、提供过桥垫资、泛滥营销等手段,严重危害金融财产安全和金融管理秩序。提示广大市民应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套路陷阱,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在贷款中介的网页、APP、小程序上填报“姓名”“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

案例:

 

岁末年初,北京居民林林(化名)又回到了被贷款中介频繁“轰炸”的阶段。林林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接到自称银行信贷中心或银行合作助贷中心的贷款推销电话,在月末、季末、年末明显更频繁。

 

林林表示,每当问及对方如何了解到其手机号码时,有人表示是随机拨打,有人则坚称其在某行咨询或办理过业务,“但其实我根本没在那家银行办过业务,自己的信息不知道是怎么被泄露的,每次接电话都能听到那边乱哄哄的很多人在打同样的电话。”

 

多位银行业人士曾对记者表示,有些贷款中介并非所谓的银行合作机构,很多是银行工作人员个人找的拓展业务的渠道,但普通人很难辨别。

除了随时可能被“骚扰”的烦恼,对于真正有信贷需求的人,还可能陷入多种风险。此前第一财经曾报道,借款人一旦进入不法中介所谓的“贷款流程”,不仅贷款利息远高于前期宣传,而且高额定金、手续费/担保费等难以避免,甚至会被误导违规操作,留下征信瑕疵。(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多相关文章